学习指南
当前位置:首页 - 弟子规读书会课程复讲
 
 

《细讲弟子规》第37集课程复讲

陈红学长

  
细讲《弟子规》第37集

学习提纲:
  1、【道人善,即是善,人知之,愈思勉】
  2、【扬人恶,即是恶,疾之甚,祸且作】
  3、【善相劝,德皆建,过不规,道两亏】
  4、【凡取与,贵分晓,与宜多,取宜少】
  5、【将加人,先问己,己不欲,即速已】
  6、【恩欲报,怨欲忘,报怨短,报恩长】
  7、【待俾仆,身贵端,虽贵端,慈而宽】

学习内容:
  1、【道人善,即是善,人知之,愈思勉】
当我们听到善人有好的行持、好的风范,我们也要用心把它记在脑子里,随时可以告诉别人。让人可以有效法的对象。卢叔叔的名字已经传到全中国去了,这也是蔡老师落实这句经文的结果。

  2、【扬人恶,即是恶,疾之甚,祸且作】
第一、背后之议,受撼者,常若刻骨。时时想要报复你。
第二、假如别人有善我们不说,有一点小恶我们就到处宣扬。这不仅会折损自己的福报。更严重的是影响了社会的风气。不宣扬善的,只宣扬恶的,就会造成人与人纷争不断。

  3、【善相劝,德皆建,过不规,道两亏】
对待善的言语行为,我们要抱持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?应该向颜渊学习,得一善则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。颜渊听到一个善,马上时时放在心上,一定会去落实。当我们都对善抱持这样的态度,自然会德皆建。【辛公义的故事】。
【过不规,道两亏】该规劝的时候,不规劝,就有失于比如朋友、父亲、和儿子的本分没有尽到。

  4、【凡取与,贵分晓,与宜多,取宜少】
家庭也好、团体也好,要有一种礼让的态度。就会一团和气。切不可相争。居家戒争讼,讼则终凶。

  5、【将加人,先问己,己不欲,即速已】
我们不愿意别人批评我们、侮辱我们、伤害我们。那我们也不要去指责、侮辱、伤害别人。乾隆有副联壁写道:“愿天下翁姑舍三分爱女之情而爱媳,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爱亲。媳妇也是别人的女儿,婆婆对媳妇严苛,她以前也是这样熬过来的。所以将加人,要先问己。我们穷过,看到穷人要更加关怀才对啊!现在人娶了老婆,谁说的话比较算?这个有待商确。假如娶了老婆疏远了父母,那败相已露。你的下一代没有学到孝道。所以我们不能用感情来经营人生,要用理智来对应。什么是情?什么是智?你的情中没有智那是滥情。比如你说你很爱儿子,什么事都不让他做。爱之足以害之。那是情吗?你的智中没有情那叫薄情。比如你说你很爱家,拼命赚钱。都没时间陪家人。工作很忙甚至都睡到单位去。那是理智吗?有真情者必有真智,有真智者必有真情。情智不二才是真情真智。卢叔叔虽然工作很忙,但只要周末一定会陪家人吃饭。因为他对儿女、对妻子有真情,所以才会排除万难。

  6、【恩欲报,怨欲忘,报怨短,报恩长】
对于父母、师长和众人,我们要念念不忘恩德,那他的精神生活一定很充实。蔡老师讲到他这一年多来,虽然很忙碌,但是精神状况愈来愈充实。因为他时时想报师长、报古圣先贤的恩德。所以走上了中国文化推广这一条路。那回报师长最好的方式是什么?是依教奉行。按他们的教诲去力身行道,才会让这些长者感到欣慰。对于这些恩德我们要做到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。这是“报恩长”。那人与人相处难免会有矛盾冲突,但是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。我们要学会宽容。其实原谅别人就是原谅自己。如果我们每天把别人最肮脏的东西装进自己最纯净的心灵,那是很傻的事。所以报怨短不是真的要去报,而是要学会转念。转烦恼成智慧。蔡老师提到他有一位长辈很有才华,遭到很多人的嫉妒。其中有一位同事有一次批评他很严厉,他也没放在心上。还说,有本事才会遭人嫉妒。没什么可生气的。后来他这位同事有事情需要帮助。刚好蔡老师这位长辈又有能力帮助他,就主动提出来帮他。当他这一个动作做下去。会怎么样?那位同事非常惭愧。惭愧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。后来两人还成了好朋友。所以冤家宜解不宜结。要做到冤亲平等。冤在前,比亲更重要。

  7、【待俾仆,身贵端,虽贵端,慈而宽】
家里请的佣人或者是请的员工,我们都要尊重他们的付出,教育孩子对待这些人也要当长辈来看待。

经典句:
  1、道人善,即是善。人知之,愈思勉。
  2、人之初,性本善。
  3、扬人恶,即是恶。疾之甚,祸且作。
  4、背后之议,受撼者,常若刻骨。
  5、善相劝,德皆建。过不规,道两亏。
  6、得一善则拳拳服膺,而弗失之矣。
  7、有颜回者好学。
  8、精诚所至,金石为开。
  9、扬善于公堂,规过于私室。
  10、凡取与,贵分晓,与宜多,取宜少。
  11、居家戒争讼。
  12、天道天亲,常与善人。
  13、愿天下翁姑舍三分爱女之情而爱媳,望世间人子以七分顺妻之意而顺亲。
  14、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。
  15、爱之足以害之。
  16、依法不依人。
  17、施比受更有福。
  18、可恶之人必有可怜之处。
  19、不念旧恶,不憎恶人。
  20、诚于中,形于外。
  21、冤家宜解不宜结。
  22、冤亲平等。
  23、不经一事,不长一智。
  24、父母教,须敬听,父母责,须顺承。
  25、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。


小故事、大道理:
  1、【辛公义的故事】隋朝时候,有个读书人叫辛公义,他爸爸取这个名字给他,他一定不会作奸犯科。因为每天有人喊他“公义”。那他全身一定有浩然正气。当他到了岷州一带,就是现在的甘肃。他到岷州当刺史。这个地方有个风俗,只要家里有人得疫病,就把他抛弃,让他自生自灭。他一看后果很严重,因为这是孝和义都丧失掉了。他就主动把这些丢弃的生病的人带回衙门里来照顾,还请了医生来给他们看病。等病好了,就请他的家人把他接回去,还会对他的家人说,我和你爸爸相处那么久,我也没事。这些儿女听了就会觉得很惭愧。渐渐就把风气扭转过来了。所以人们都称他为慈母。辛公义不仅挽救了他们亲人的健康。还挽救了他们的良心。一个人假如没有了良心,纵使生命还在,那和行尸走肉没什么两样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末学:陈红
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012、12、14
 
 
感恩学长的分享!
注:以上修学报告由弟子规公益网读书会学长自行录入,弟子规公益网不作任何润色。

如何从其他学长的分享中受益?
   《礼记·学记》曰“相观而善”,善学者是“见人善,即思齐,纵去远,以渐跻,见人恶,即内省,有则改,无加警”,这样才能受益。
   

返回  

 
 

弟子规线装书

蔡礼旭老师主讲细讲弟子规  弟子规力行表在线测试  背诵弟子规联系考试测试题  

深圳弟子规公益网   关于弟子规公益网站